科技助农 服务先行——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动态-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科技助农 服务先行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6日 11:56  来源:农民日报
康会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杰
“努力争取多承担国家、省市级重点农业科研项目,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助力农田增效和乡村振兴。”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国英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院坚持“开门办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多元化需求,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调整科研发展方向,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大力开展对外科研交流合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农技服务水平,推动当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把“抓科技项目、下基层服务”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事,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奏响最美的“春天序曲”,努力为广大农村提供更多科技服务。
优化改革创新——学科建设在机制与体制创新中实现新转变
“经专家现场实打实收,俺种的夏播大豆亩产349.4公斤,在大豆高产竞赛中获得全省第一!”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泰鑫家庭农场主郎栓平说,去年他种植的100亩“石豆8号”再创高产。
“去年,小麦新品种‘石麦26’春灌两次水,亩产806.9公斤。另一个新品种‘旱作雨养’,经专家组实打实收,亩产541.41公斤,实现了‘零水超千斤’。”田国英说,在干旱少雨的华北地区,种植推广节水小麦品种意义重大。
近年来,该院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海河综合试验站”,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向蔬菜、林木花卉、毛皮动物、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农业集成综合技术等研究领域延伸,多项研究达到了河北省领先或国内领先。其中,该院研发的“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一步完善科研推广服务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及优势资源‘下移’,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意识的转变。”副院长田东良说,该院创新了节水优质育种新技术,培育出“石麦”系列小麦新品种13个,其中一个小麦新品种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黄淮麦区7个绿色节水品种之一,连续7年被列为全省节水区试对照品种和主推品种。同时,团队还培育出大豆新品种21个,大白菜、大葱、洋葱、芸豆、萝卜、甘薯、秋葵等新品种19个。其中,科研人员用三系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出大葱新品种“青杂2号”,填补了河北省杂交育种大葱的空白,打造出赞皇“万亩大葱基地示范县”。
广泛开展合作——协同创新在园区与产业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这些新品种西瓜都是市农科院的,一亩地能挣两三万元。”日前,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小流村瓜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瓜农韩国锋正在收拾挂果的秧苗。
为落实石家庄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的《科技战略合作协议》,该院组织有关学科带头人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进行了深入对接洽谈。
开春以来,相关课题专家奔赴赵县、栾城、藁城、正定等10个县(市、区)田间、大棚里,查看麦苗根系、马铃薯种薯催芽、大棚蔬菜秧苗、甘薯育苗、苹果和葡萄的剪枝等情况,还组织了30名“农科专家太行行”技术服务活动。截至3月底,该院共开展科技下乡、现场指导、技术培训125场次,直接服务农民达3500人次。
走进该院赵县试验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成片的小麦试验田,再往里是一排排、一栋栋设施蔬菜大棚,处处是农技人员忙碌的身影。这里有综合实验楼、组培室、智能温室、种子库房、培训中心等设施,科研条件完善,成果转化承载力较强,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6家科研院校,27个科研团队的实验项目。如今,这里已成为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创新示范基地,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装备。
田国英表示,该院共实施京津冀重点合作研发项目45项。五年来,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10个省(市)的3789个蔬菜新品种在基地园区示范种植,引进了水培韭菜、封闭槽式栽培、大白菜丸粒化播种等多项国内领先新技术,352个蔬菜新品种实现转化推广,促成了数十家蔬菜生产加工企业与京津市场流通企业合作,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
强化创新引领——科技服务在基地与平台建设中实现新提升
“去年我种的新品种土豆,专家测产每亩4869.73公斤。”在新乐市盛辉土豆合作社的薯田里,负责人郝胜辉说。他在沙地采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种植“石薯”土豆,创下了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栽培的高产纪录。目前该院培育“石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已推广种植100多万亩。
“农业在发展,技术服务理念和措施必须转变。”田国英说,“我们整合全院优势资源,重点加强科技服务基地和平台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成果就地转化、项目直接落地、服务持续跟进,直接服务农民和农田的科研队伍。”
立足地方农业科研实际,该院以“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为依托,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服务措施,创新“院地合作”科技服务新模式,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展示,培训指导农业技术和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科技素质,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努力打造有特色的典型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的样板。
此外,该院还确立“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双向并重的原则,设立科技服务专项,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开创“院县、院村、院企、服务联盟”四种合作方式和“科技示范村、示范基地、展示田、空中课堂”四种服务模式,开展“现代农业科技进校园”“农业科技开放周”等主题活动,已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余项,示范科技成果90项,年推广应用面积1200多万亩。
据了解,该院组建了以42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8名市科技特派员、12名“三区”人才(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为核心的19个科技服务团队,重点围绕158个示范种植养殖基地、实施科技服务专项等内容,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涉及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特色蔬菜和花卉等多个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