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对石家庄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25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8日 14:43 来源: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
赵亚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大力发展我市西部山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打造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以创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园为抓手,通过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全市中药材生产规模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已初具雏形,并开始向基地标准化、品种多元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
一、产销基本情况
201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31.02万亩,总产量达6.96万吨,产值达10.8亿元。中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和东北部平原,其中万亩以上县(市)达8个,分别是行唐县6.5万亩、灵寿县5.3万亩、平山县5.9万亩、井陉县5.7万亩、深泽县3.2万亩、新乐市1.15万亩、正定县1.09万亩、无极县1.04万亩。中药材种植品种达30多个,其中面积较大的10个主要品种为:连翘5.53万亩、丹参4.12万亩、皂角3.5万亩、知母2.5万亩、防风2.03万亩、山药1.4万亩、黄岑1.18万亩、白术0.83万亩、柴胡0.79万亩、南星0.71万亩,占全市种植总面积的72.8%。目前我市中药材生产已由过去的单纯采集野生药材,转变有选择的繁育、种植药材,由一家一户零星种植到连片种植、基地种植,种植规模也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全市中药材生产积极探索长效品种与短效品种相结合、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相间作生产模式,开展雨(伏)季野生补充和发展仿野生种植。示范推广果药间作、林药间作、轮作、平衡施肥增效配套技术、高效抗旱剂技术等,既提高了生产效益,又维护了生态环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快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2019年石家庄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支持政策,推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助力种植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创建优势产区。以灵寿丹参、行唐丹参、防风、深泽麻山药、井陉皂角、平山连翘等优质道地品种为重点,围绕提高生产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建设,积极创建中药材特优区,打造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产区经济。
(三)培育产品品牌。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培育中药材区域品牌、产品名牌,着力打造“中药材地标品牌”和名优品牌,不断扩大传统中药材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推进中药材通过GAP和“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和商标注册。目前灵寿丹参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灵寿丹参、知母、天花粉等获得中国有机农产品认证,另外注册有“慈河”、“五岳寨”、“缶山”、“甘陶河”等20多个中药材商标。通过中药材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道地药材产品推介活动,扩大道地药材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
(四)做好产销衔接。积极开展面向科研院所、面向药企,开展优势互补、互助合作,着眼解决基地建设与药企生产脱节问题。与中国药材集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美威中药材有限公司、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约合作共建协议,搞好产品的基地建设、产品收购与加工,解决药农后顾之忧,提升中药材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率。
(五)项目示范带动。积极争取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整体发展。选择中药材种植大县,积极申报中药材产业发展补助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对优势道地中药材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强化基础建设,发展产后加工等,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按照省厅相关文件要求,对行唐县、深泽县、井陉县申报《2019年中药材产业发展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核,并推荐上报省厅。
(六)加强创新驱动。积极发展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农业开发公司、社会资本等支持园区发展,有效提升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实现种植、加工、销售、观光、餐饮、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拓展中药材采摘、药膳、薰衣草庄园婚纱摄影等功能,开展中药材示范园创建,进一步规范完善“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创建模式,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化程度低。受种植条件限制,中药材小地块种植较多,整体连片种植较少,规模化程度偏低,影响了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二是标准化程度低。农民对中药材GAP未引起足够重视,管理中施肥、施药、采收等主要环节都较为粗放,未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制约了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三是品牌建设滞后。虽有多种优良中药材,但注册产品商标较少,名优品牌产品较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四是精深加工能力低。缺乏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大多数中药材以鲜品原料或晒干后直接出售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影响了中药材产值的提升。五是基础建设薄弱。尤其是山区,中药材基地水利设施缺乏,有的完全靠天吃饭,在干旱年份“保苗”成了中药材生产的重要问题,生产缺乏保障。
四、下步发展思路
(一)建设布局
根据全市道地中药材资源分布,着力打造西部山区产业带、东北部平原产业带,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优势产区总规模发展到30万亩。积极适应健康养生消费升级需求,指导发展山药、桔梗、菊花等药食同源、菜药两用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培育形成产业新优势。
1、西部山区中药材产业带。主要包括行唐、灵寿、平山、井陉、赞皇等县,重点发展连翘、丹参、皂角、知母、防风、黄岑、南星、金银花等优势品种,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面积达到24万亩。
2、东北部平原中药材产业带。主要包括正定、新乐、无极、深泽等县(市),重点发展山药、防风、半夏、白术、柴胡、蒲公英、沙参等,面积达到6万亩。
(二)重点任务
1、创建中药材特优区。以灵寿丹参、行唐丹参、防风、深泽麻山药、井陉皂角等优质道地品种为重点,围绕提高生产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创建中药材特优区。
2、加强品牌建设。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发挥太行山区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培育中药材区域品牌、产品名牌,着力打造“中药材地标品牌”,不断扩大平山连翘、灵寿丹参、井陉皂角和行唐防风等传统中药材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一批中药材通过GAP和“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和商标注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骨干品牌。
3、培育加工集聚区。打造中药材加工集聚区,着眼解决基地建设与药企生产脱节问题,实现上下游关联主体无缝对接。集聚区内加强产业链条横向联合,与华药神草、以岭药业、神威药业、藏诺生物等骨干企业以及省内外大型中药企业紧密合作,建设精深加工、包装储运园区,提升道地中药材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酸枣、蒲公英、金银花、黄芩、艾草、文冠果、山楂等功能产品,加快副产品向功能饮品、养生产品和保健品转变。
4、发展中药材旅游线路。充分发挥连翘、射干、金银花、菊花、山楂等中药材适宜绿化美化功能,结合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井陉万亩连翘中药材等主题花海建设,打造“春看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旅游观光养生基地。举办旅游观光节,拓展采摘体验、品尝药膳等乡村旅游功能,及时发布休闲采摘最佳季节和便捷路线,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8月12日
2019年8月12日
签发:刘芬玲
联系人及电话:刘栋69117716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免代表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厅,平山县政府。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免代表工作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厅,平山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