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温度到幸福指数 石家庄幸福图景背后的民生礼包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从民生温度到幸福指数 石家庄幸福图景背后的民生礼包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0日 11:46  来源:《中国新闻》报
石家庄,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近年紧紧围绕“人民满意”这一核心目标,将民生保障与人才强市战略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绘就一幅民生与人才交相辉映的绚丽画卷,奏响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石家庄市环城绿道。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供图
石家庄市全民三人制篮球联赛(小篮球组)。张晓峰 摄
石家庄市体育公园。王兆伟 摄
和美乡村:夯实民生“压舱石”
多年来,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石家庄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据了解,石家庄市大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扶项目,一年间落地846个,创建省级和美乡村达320个。“今年全市计划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00个以上。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蹚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河北特点、石家庄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石家庄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郭建强说。
在藁城区九门回族乡只照村,春日里放眼望去,一片片麦田绿意盎然,一座座小院井然有序。只照村村民陆军峰说,如今,街道横平竖直,居住环境优美,老百姓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
同时,石家庄致力于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石家庄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5%,居全省第一。“全年粮食总产88亿斤,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连增。新增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8家,肉蛋奶总产量221万吨,水果产量位居全省首位,群众‘米袋子’更充盈,‘菜篮子’更丰富。”郭建强介绍,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工作站落户石家庄,新增省级创新驿站9个,总数达到46个。
人才新政:点燃发展“新引擎”
2023年11月,石家庄重磅发布“15条人才新政”,以创新之举破解引才难题,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石家庄市青年人才流入总数为10.1万人,其中企业人才流入占全市人才流入比重为78.7%。“近者悦、远者来”,石家庄正在成为人才聚集之地。
今年春节刚刚过完,“90后”夏龙就从老家安徽赶回石家庄,投入到河北圣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团队的“百日会战”中,为一季度即将集中交付的一批大订单进行冲刺。
2023年,夏龙加入到光通信技术领域高端人才沈成彬的创新团队中。“这是一个充满奋斗与激情的团队,像我一样的‘90后’研发人员占到了30%至40%。”夏龙说,他们先后研发出光芯片AOI(自动光学检测)、激光隐切设备等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夏龙看来,他们这个年轻的创新团队与石家庄是一场“双向奔赴”,“石家庄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我们施展拳脚提供了广阔空间。”夏龙说。
社会事业:以实际行动提升城市“软实力”
石家庄以教育、医疗、文体为着力点,构建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市吸引力。
在教育领域,全力促进教育公平。新建投用六大片区和二环外25所优质中小学,新改扩建9所公办幼儿园,真正实现“幼有善育”。2024年暑期,石家庄市30所托管学校为全市两万余名暑假无人看管的小学生提供全天托管服务,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
石家庄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立芬介绍,石家庄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行动以来,市内五区适龄儿童、少年全部通过“石家庄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系统”实现报名、材料审核和录取“一网通办”,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在积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方面,井陉矿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评估验收,桥西区通过了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赵立芬说。
同时,石家庄持续深化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把更多的京津地区知名专家和先进医疗技术引入石家庄,实现本地居民“在家门口看北京名医”。
“石家庄先后与北大人民医院等合作共建了3所医院,市属公立医院与京津名院合作项目达到21个,开创了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的全新篇章。”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崔芸介绍,全市积极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19家医疗机构建成互联网医院,34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集中上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等11项智慧应用,群众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
文体活动则塑造了城市的独特品牌。石家庄持续打造“音乐”“体育”两大城市IP,摇滚音乐季期间举办原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新青年音乐节等各类演出共211场,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赛事70余场。在石家庄无极县拍摄的《故乡的泥土》在央视热播,石家庄二中男篮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2024年,石家庄用民生的“温度”标注幸福的“刻度”,用人才的“高度”蓄积发展的“厚度”。持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搭平台、增投入、强主体、引人才,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站在新的起点上,石家庄将以“京津冀人才创新共同体”为愿景,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目标迈进。(来源:《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