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科技援藏三维赋能 阿里高原焕新颜|生态筑基篇:植绿固土两相宜 科技为阿里绘就“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1日 15:07 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编者按:202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载风雨兼程,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科技援藏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19年省科技厅与西藏阿里地区行署签订合作协议,先后派出5批专家赴阿里地区指导交流科技工作;2022年在科技部政体司指导下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阿里地区札达县、日土县、噶尔县行署,开展“四方三地”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试点工作,建立四方会商机制。“十四五”以来,多方联合实施的科技合作项目,为西藏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值此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聚焦产业、民生、生态三方面推出“科技援藏三维赋能阿里高原焕新颜”系列报道,通过援藏项目展现科技力量助力西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天,让我们聚焦阿里的林间与草场,看科技如何为这片高原筑牢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坚实根基,使“草绿、树茂、家富”变成现实。
科技援藏三维赋能阿里高原焕新颜
——生态筑基篇:植绿固土两相宜科技为阿里绘就“生态画卷”
阿里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突出。过去仅靠班公柳、青海小叶杨等少数树种撑起生态屏障,单一化的植被难以抵御风沙侵袭;与此同时,饲草产量低、品质不稳,每到冬季,牧民们便要为牲畜的“口粮”犯愁,过度放牧又进一步加剧生态损耗。双重困境下,科技成为打破循环的关键。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边光亚老师带领的观赏植物团队从吉林、内蒙古、新疆等高寒多风地区精选33个树种,涵盖常绿树木、落叶乔灌木等五大类,开启“高原植绿实验”。团队创新“温室育苗+露地定植”模式,优化起苗、冷藏运输环节,减少苗木损耗;引入滴灌技术替代漫灌,精准控肥控水让成活率大幅提升;开展油松播种、丁香扦插嫁接试验,建立动态监测系统跟踪树木生长。如今,油松、云杉等10余种树种已扎根,噶尔县试验基地成了当地首个“高原生态样板”。


饲草产业的变革同样离不开科技助力。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高立杰教授团队引进抗寒耐盐碱品种,推苜蓿与燕麦间作、苜蓿与羊草混播模式,借生物特性提产改土;落地卷盘式喷灌水肥一体化系统,让精准灌溉惠及草场;更验证苜蓿一年两茬可行性,引入标准化加工工艺减少营养损耗。目前30亩示范田建成,首茬苜蓿收割完毕,100余人次牧民、技术员接受培训,为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从林间的新绿到草场的丰收,科技正让阿里的生态与产业形成“双向奔赴”。当树木扎根、牧草丰茂,不仅是土地重焕生机,更承载着牧民对“草绿、树茂、家富”的期待,一幅充满希望的高原生态画卷,正在科技的赋能下徐徐铺展。